前言
2025年暑期档,一部名为《南京照相馆》的电影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了全民热议的焦点。这部影片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鲜为人知的民族记忆,深刻揭示了那个黑暗时代的勇气与坚持。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作品竟然在上映后遭遇了网络暴力和恶意抹黑。
恶意网络攻势
展开剩余86%《南京照相馆》讲述的是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一群平凡的市民在吉祥照相馆中避难的故事。邮差阿昌为了生存冒充照相馆学徒,在日军翻译王广海的胁迫下,参与冲洗底片,意外发现了一张能够揭露日军屠城罪行的照片。此后,他与照相馆老板老金以及为了通行证而不得不为日军唱戏的毓秀等人联合策划,想方设法将这批照片送出去。在过程中,他们面临日军的暴虐与狡诈,也要克服内心的恐惧和困惑。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代表了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觉醒与坚守的写照。
影片中的毓秀,由高叶饰演,最初只是为了保命而妥协,但在亲眼见证日军暴行后,她的爱国之情逐渐被激发;王广海由王传君饰演,他为求生存与日军合作,但在关键时刻展现了对民族的愧疚与挣扎;刘昊然饰演的阿昌,从一开始只求自保的小人物,最终成长为敢于冒死传递日军罪行证据的勇士。影片中的这些人物,都在历史的黑暗时刻,用最简单而朴素的方式守护着真相与尊严。
电影的原型人物是当年南京华东照相馆的学徒罗瑾,年仅15岁,偶然发现一些照片揭示了日军屠杀中国军民及强奸中国妇女的罪行。面对如此血腥的事实,罗瑾果断决定改变历史,他秘密冲洗了多张照片,并挑选出16张制作成相册,这本相册成为了关键证据,最终促成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被判死刑。
然而,这部电影在上映后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恶意抹黑。部分人指责电影借“爱国主义”来赚钱,甚至恶搞导演申奥的社交账号,散布其照片作为黑白遗照。电影的初衷被恶意曲解,原本是对历史的真实还原,却被一些势力扭曲为商业化工具。
背后黑幕揭露
让人意外的是,网络上的这些恶意攻击并非纯粹出自个人情绪。近日,网络上曝光了一些聊天记录,揭示了这一切竟然是有人出钱、精心策划的网络抹黑行为。某位网友偶然进入一个名为“日本市场点评小红书宣传”的群聊,以为是普通兼职,没想到发现这个群专门组织了攻击《南京照相馆》的活动。
群内的成员已经超过百人,管理员分配任务要求抵制电影,包括在各大平台发布“这部电影不适合孩子观看”的评论,制造误导性言论,甚至在电影院要求免费派发电影票等。令人震惊的是,这些水军操作的费用非常透明,每条符合要求的负面评论奖励2-3元,互动量大的帖子还能获得额外奖励。
官方支持助力电影突破困境
面对这一系列的恶意攻击,官方终于采取了行动。环球网发布社评,直指问题的核心,坚决反对这种网络暴力行为。新华社也在第一时间发布支持《南京照相馆》的动态,央媒的发声不仅帮助电影正名,也让人们明白,铭记历史绝不容许被歪曲。
这股官方与公众的双重支持,最终帮助《南京照相馆》在遭遇网络围攻的困境中脱颖而出,票房表现依然强劲。截至目前,影片的票房已经突破18亿,且仍在持续增长。
《731》电影同样遭遇阻力
《南京照相馆》并非唯一遭遇网络攻击的历史影片。另一部揭露日军罪行的电影《731》也经历了不小的阻力。这部影片聚焦日军侵华期间731部队的细菌战罪行,原定于7月31日上映,却遭遇多方压力而被迫延期。日本网友疯狂洗白,否认这段历史,甚至污蔑电影内容为虚假。而在国内,也有多个账号站出来抵制该片,声称影片内容血腥、不适合儿童观看。
然而,在强大的官方支持下,《731》最终定档9月18日——九一八事变94周年纪念日,并得到了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的力挺。当电影重新定档后,网络上仍然涌现出统一口径的攻击声浪,甚至将观影行为与贫富差距挂钩,试图混淆公众视听。尽管如此,观众们并未受到这些言论的误导,反而更坚定了支持历史真相的决心。
结语
从《南京照相馆》到《731》,这两部影片的遭遇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历史的记忆永远不会平静,总有势力在试图扭曲或抹去这些痛苦的真相。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坚决抵制任何歪曲历史的行为。
那些出资购买负面评论的人或许无法理解:金钱能买到短暂的言论,但永远无法收买一个民族的记忆与尊严。
发布于:山东省倍顺网-股票十倍杠杆-炒股杠杆app-配资门户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